这样好学?”
李密连忙下牛参拜,通报了自己的姓名。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书,李密回答说是《项羽传》。杨素跟他谈得很愉快,便对自己的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李密的学识气度,你们都赶不上。”
杨玄感遂与李密倾心交往,李密从此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派杨玄感在黎阳督运粮草。此时天下动乱,杨玄感筹划起兵,暗中派人将李密接来,让他主持谋划工作。李密向杨玄感献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袭占涿郡,扼临榆关(今山海关),关外隋军粮草不多,不久必然溃散,这跟后世伟人主张攻打锦州有异曲同工之妙。中策是攻占长安,占据关中与隋炀帝对抗。下策是攻打洛阳。杨玄感听后,道:“您说的下策,才是上策。现在大臣们的家属都在洛阳,攻下了它,大臣们就会投降。”
杨玄感没什么才干,用的还是土匪绑票那一套。
杨玄感率军奔赴洛阳后,打了几个胜仗,抓获了隋朝的内史舍人韦福嗣,就把机要事务交他办理,从此征战大事不由李密一人主持。韦福嗣本来就不是同伙,每当商议谋略,都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杨玄感后来要他起草布告文书,韦福嗣坚决推辞。李密便对杨玄感说:“韦福嗣本不是志同道合者,实际上抱着观望态度。您刚举义旗,却让奸细留在身边,必然被他误事,不如把他杀了。”
可杨玄感不听,李密私下对友人道:“杨楚公喜爱造反却不打算成功,怎么办?我们将会当俘虏了!”
后来杨玄感攻不下洛阳,向西进军,韦福嗣终究逃回洛阳去了。
杨玄感的军队被隋朝的追剿大军打败后,李密被抓获,押往隋炀帝驻扎的高阳。李密对同伴道:“我们的性命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如果被押到高阳,就会被剁成肉酱。”
他让同伴们把钱都拿出来,对押解的官差说:“我们死后,用这些钱作为安葬经费,剩下的全部给你们。”
官差被金钱所诱惑,防备逐渐松懈。李密让人买来酒菜,每天夜里跟官差吃喝,通宵达旦。走到邯郸时,李密等七人在墙上挖洞逃走。
李密逃到淮阳郡后隐姓埋名,自称刘智远,招收徒弟讲学。有人发现他行为异常,向准阳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