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势,丝毫不逊于对面的天师主力。
张李之争,太上道祖弟子和太上道祖后人之争,道门唯二的超等家族,南张北李。这便是两家的底蕴。哪怕坐拥造物无数的姚家与之相较,也只能排在第三位。
齐玄素做了大掌教之后,深刻意识到一点,养兵最难的并不是决战关头的冲锋陷阵——其实只要气氛到了,在真正勇敢者的带领下,士兵们热血上头冲出战壕发起冲锋并不是难事。
关键在于冲锋陷阵的时间其实很短暂,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训练、整备、行军、防御、待命等等。
热血不可能贯穿始终,上头只是一瞬。
如何在漫长又相对平凡的时间里维持士气,是一门大学问。
不怕苦更在不怕死前面。
所以说,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明确一点,知道为什么而战。
为天下苍生、为道门、为家人、为理想。不管为了什么,要把这个话给说圆了,并且让底下的人深信不疑,甚至自己也要深信不疑。
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而战,才能在同袍战死、环境艰苦、气氛紧张、体力透支等各种不利因素下,仍旧保证必要的士气。
大玄朝廷的黑衣人就是一个反面例子,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有着相当顽强的作战意志,可问题在于时间一长,这个为什么而战的问题就越发严重,由此引出了“大掌教和皇帝都是为了争地盘争天下,到头来还是老百姓遭殃。”“这场仗打不出结果来,双方都是白白送命。”“兄弟阋墙,同室操戈,这是天下大不幸之事,不管大掌教胜利也好,还是皇帝胜利也罢,都快点结束罢。”等思潮。
如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士气就会断崖式崩塌。
所以师出有名、战争的正义性十分有必要。
“放两铳也算对得起皇帝陛下的饷银了”和“我们身后就是帝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退却不需要明白为何而战,随便就是理由,诸如弹尽粮绝、伤亡惨重、被敌人包围等等,不退必然要有为何而战作为支撑。
齐玄素在这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即他成功上位大掌教,代表道门,占据道义高地,为何而战无非是维持统一和消灭叛乱,为了恢复太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