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沉默片刻,“这些年,小玉已经收了性子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皇帝微微挑眉,“既然这门婚事已经无法顺利推进,我们不妨换一个方式。左右母后要的,是两派和睦,既如此,那这婚事也不是非要成不可。
太后低头似在思索皇帝的话。
“可你前脚同意赵家纳妾,后脚就下旨同意和离,淮西氏族必会觉得你是偏心。”
“自然不会,儿臣有法子让他们满意。”
太后将信将疑。
皇帝轻松一笑,俨然是运筹帷幄。
“母后,朝堂推行新政是为了大燕,并非为了针对任何氏族,论私心,淮西的那些叔叔伯伯,哪个不是看着儿臣长大的,难道母后真的觉得,儿臣是那等忘恩负义之人?”
皇帝的一番话,说得太后心里五味杂陈。
皇帝虽然不是她亲生,可收养过来长到这么大,母子情义也是有的。
当日她并非先帝钟爱之人,哪怕出生高贵,在这后宫之中,也是冷暖自知。
多少个日夜,都是她与皇儿朝夕相伴,渡过难关。
“母后。”
皇帝起身,走到太后身边缓缓蹲下,就像当日做皇子时那样,将头枕在了太后的膝盖上,“启儿知道,今时不同往日。您怕人心不古,也怕儿子如父皇那般兔死狗烹。可儿子终究不是他,母亲的养育之恩,淮西叔伯的雪中送炭,儿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母亲,您可愿信儿臣一次?”
皇帝的眼神完全看不出一丝虚假。
太后一时失神,半天才缓过来。
“罢了。”
太后长长的叹了口气,“你既有自己的打算,那就依你吧。”
皇帝应道:“多谢母后信任。”
太后转身,缓缓向外走去,身影略显疲惫。
望着太后离去的背影,皇帝收起脸上的笑意,露出一阵冷漠。
入夜,钟离玉神色冰冷地坐在榻上。
面前,放着的是白天时她从如吉公公手中抢来的圣旨。
搓磨了这许久,如吉最终还是没将圣旨当众宣读。
而自己在看到圣旨上的内容后,也终于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