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95章 考官阅卷起争议(3/5)
宜过分褒扬,以免误导后学。评个‘乙中’,足矣。”

    孙夫子闻言,心中略有不快。

    他知道黄翰林素来固执,但没想到他竟对如此佳作也这般挑剔。

    “黄兄此言,恕老朽不敢苟同。”孙夫子据理力争,“科举取士,固然要重法度,但若一味求稳,刻意求工,岂非将天下才子都变成了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泥偶?此卷虽在细微处尚有瑕疵,但其立意之高,见解之深,已是同科罕见。若只因其偶有不合‘范式’之处,便将其打入乙等,岂不可惜?”

    “哼,‘偶有不合’?”黄翰林冷笑一声,“孙教谕莫非忘了,八股取士,格律为先。此子连最基本的对仗工稳都未能尽善,谈何‘见解高深’?不过是些浮华之论,不足为凭。”

    两位老先生,你一言我一语,竟为了这份卷子,在阅卷处争论了起来。

    旁边几位考官也纷纷侧目,有的认同孙夫子的观点,认为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

    有的则支持黄翰林,觉得科举规矩不容轻慢。

    一时间,小小的阅卷处,竟充满了火药味。

    与此同时,在另一边负责批阅策论的县丞李大人,也遇到了一份让他颇感兴趣的卷子。

    这份策论,正是陈平安所作的那篇关于“青溪县水患治理”的文章。

    李县丞是实干派,最重经世致用之学。

    他一看到这份策论的题目,便来了精神。

    仔细读下去,更是频频点头。

    “嗯,不错,不错。此子对本县水情了解颇深,所提之策,虽有些地方尚显稚嫩,但大方向却是对的,且颇具可行性。条理清晰,言之有物,是个肯用心思考的。”李县丞心中暗赞。

    他尤其欣赏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那种关注民瘼、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

    这与那些只会空谈仁义道德、不着边际的策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当李县丞准备给这份策论一个不错的评级时。

    坐在他旁边协同阅卷的本地宿儒钱先生,却凑了过来说道:“李大人,此策论虽然言辞恳切,但细究起来,其文采却略显不足啊。通篇大白话,少有典故辞藻,恐非上乘之作。我等科举取士,还是当以文采斐然者为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