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95章 考官阅卷起争议(2/5)
    目光刚刚落在卷面上,便不由得微微一怔。

    这份卷子的字迹,虽然带着几分少年人的青涩,但下笔却沉稳有力,结构匀称,显然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再看其内容,正是那道“君子不器”的经义题。

    孙夫子凝神读下去。

    “【破题】器者,囿于一用;君子,志在通方。”

    仅仅八个字,便让他眼前一亮。

    “好一个‘志在通方’,此破题,深得圣人教诲之精髓。”孙夫子心中暗赞一句。

    继续往下读,从承题到起讲,再到中间的股比和最后的束股,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论证明晰,引据恰当。

    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经典的同时,并非一味地陈述旧说,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君子不器”的独特理解,视角新颖,却又不失稳重。

    那份在格律之内寻求变化的灵气,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那股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精神,都让孙夫子印象深刻。

    “此子,当真是个可造之材。”孙夫子越读越是欣喜,仿佛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甚至隐隐觉得,这份卷子的行文风格,与前些日子在县内引起轰动的那篇《师说》,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在糊名的情况下,他也无法确定作者究竟是谁。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这份答卷的欣赏。

    毫不犹豫地,孙夫子在卷末提笔批下了一个醒目的“甲”字,并在旁边写下评语:“见解高卓,论证明畅,文气沛然,堪为上品。”

    按照规矩,一份试卷至少需要两位襄校官批阅。

    孙夫子批阅完后,便将这份卷子交给了坐在他对面的黄翰林。

    黄翰林是出了名的老学究,治学严谨到了近乎刻板的地步,对于八股文的格律要求更是严苛。

    他拿起这份被孙夫子评为“甲”等的卷子,仔仔细细地从头看到尾,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

    “孙教谕,”黄翰林放下卷子,语气带着几分不以为然,“此卷虽有些巧思,但其行文用典,偶有不合传统范式之处。尤其是中间股比的对仗,尚欠工稳。其论证角度,亦有几分取巧之嫌,非堂堂正正之学。依老夫看,此等‘新奇’之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