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可就非同小可了。
周博通大儒在南淮府学乃至整个江南文坛都极有分量,他的一句话,往往能决定一个年轻学子的声名走向。
如今他竟给了陈平安如此高的赞誉,这无疑是将陈平安的名字,直接送到了府一级所有高层文人士子的视野之中。
“此事当真?”刘掌柜有些不敢相信。
“千真万确。那商队的人亲耳听说的,现在府城那边都传遍了。”小厮信誓旦旦地保证。
刘掌柜沉吟片刻,脸上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看来,自己当初选择交好陈平安,并全力推广他的作品,当真是走对了一步棋。
这位小河村的神童,未来的成就,怕是无法估量啊。
与此同时,小河村方敬儒先生的家中,这几日也是门庭若市。
自从《师说》一文传开,方先生的声望便水涨船高。
不仅青溪县内的同道中人纷纷前来拜访,探讨学问,表达敬佩之情。
甚至还有一些邻县的秀才、童生,慕名而来,希望能得到方先生一二指点。
老先生一辈子清贫自守,何曾有过这等热闹光景。
每日里迎来送往,虽然有些疲于应付,但精神头却是前所未有的矍铄。
每当有人提及他的得意弟子陈平安,以及那篇惊才绝艳的《师说》时,方先生总是抚着胡须,脸上露出无比欣慰与自豪的笑容。
“平安那孩子,确有几分悟性。老夫不过是略尽引导之责罢了,主要还是他自己肯下苦功。”
话虽谦逊,但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却是怎么也掩饰不住的。
对于即将到来的县试,方先生对陈平安更是寄予了厚望。
他相信,以陈平安的才学和心性,定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
而作为这场风波中心的陈平安,在最初的喧嚣过后,却迅速恢复了平静。
对于外界的赞誉和关注,他表现得异常低调。
除了必要的拜访和感谢,他婉拒了大部分不必要的应酬和登门拜访的陌生人。
每日里,依旧是晨起温书,日间习作,夜晚默诵。
偶尔会去柳家,和柳柔柔说几句话,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