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学生浅见,还请先生斧正。”陈平安恭敬道。
“斧正?老夫…老夫几乎无从下笔啊。”方先生苦笑一声,摇了摇头,“此文虽在格律上尚有瑕疵,偶有斧凿之痕,但其立意之新,见解之深,已远非寻常童生所能及。”
“尤其是这句‘不欲勿施,乃消极之不为恶;己欲立达,方积极之为善’,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将圣人之仁道,剖析得鞭辟入里,令人耳目一新。”
“老夫教书数十年,批阅过的八股文章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能将‘代圣人立言’做到如此地步,既不失法度,又能隐隐透出自己见解的…你是第一个。”
得到老师如此高的评价,陈平安心中也是一阵激动。
看来,自己这条路,走对了。
“先生谬赞。学生愧不敢当。”
“非是谬赞。”方先生摆摆手,神情变得郑重起来,“平安,你记住。八股文虽是应试之具,但亦可载道。真正的高手,能在方寸之间,展现万千气象。你如今,已初步摸到了这八股文的门径,找到了在格律之内,抒发真意,展现才华的钥匙。”
“剩下的,便是火候的打磨,和临场的发挥了。”
“老夫相信,只要你继续勤学不辍,戒骄戒躁,将来在科场之上,定能一鸣惊人。”
老师的这番话,如同给陈平安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之前因为八股格律而产生的困扰和焦虑,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一种驾驭这种文体的掌控感。
他感觉自己,似乎真的找到了那把打开八股文神秘大门的钥匙。
虽然前路依旧漫长,还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积累。
但至少,方向对了,信心足了。
只是…
这种融入了自己独特理解和“现代视角”(虽然经过巧妙包装)的八股文风格,真的能得到县试考官的认可吗?
会不会因为观点过于“新颖”,或者论证角度过于“刁钻”,而被视为“剑走偏锋”、“不合主流”,反而弄巧成拙?
毕竟,科举考场,求稳才是上策。
方先生似乎也看出了他的疑虑,微微一笑:“放心。真正有见识的考官,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