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挡不住青溪县城里渐渐升温的议论。
继《咏鹅》、《悯农》、《咏柳》之后,陈平安那篇立意高远、格调非凡的《陋室铭》,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县城的读书人圈子里传扬开来。
这一次,引起的轰动远超以往。
如果说之前的诗作,还只是让人惊叹于他的“诗才”和“早慧”。
那么这篇《陋室铭》,则展现出了一个远超年龄的胸襟、气度和价值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寥寥数语,便将那份安贫乐道、不慕荣华的君子之风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哪里像是一个不足十岁的蒙童所能写出的文章?
分明是饱读诗书、看透世情的宿儒大家,才能有的感悟和手笔。
一时间,县城里的文人墨客,无论是真心赞赏还是心怀嫉妒,都不得不承认,小河村的陈平安,确实是个“异数”。
“此子…当真不凡。”
“若非亲眼所见其年岁,实难相信此文出自稚子之手。”
“其心志之高洁,我辈多有不及啊。”
各种各样的议论,通过各种渠道,渐渐汇聚,最终也传入了县衙后宅,传到了青溪县的父母官——张县令的耳中。
这位张县令,乃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平日里也颇为重视文教,喜欢附庸风雅。
听闻本县出了这么一位“神童”,自然也多了几分留意。
这日,处理完公务,张县令召来县学的李教谕闲谈。
品着香茗,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最近县里的一些文坛逸事上。
“听闻李教谕治下,近来出了位了不得的少年才子啊?”张县令放下茶杯,看似随意地问道。
李教谕心中一动,知道县尊大人问的是谁了。
连忙起身,恭敬地回答:“大人明鉴。确有此事。乃是下辖小河村一蒙童,姓陈名平安。年方八九岁,却已能作诗属文,前些时日那篇《陋室铭》,便是出自其手。”
“哦?《陋室铭》?”张县令眼中闪过一丝兴趣,“本官也略有耳闻。据说此文立意不凡,颇有古风。李教谕可曾亲见此子?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