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音乐的干扰,没有官府公文的劳累。表达了对宁静、纯粹生活的向往。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引用古代名士隐居之所作比,提升陋室的意境和主人的自况。
“子云:何陋之有?”
最后以圣人之言作结,反问一句,点明主旨:只要主人德行高尚,陋室亦不觉其陋。充满了自信和安贫乐道的坦然。
全文不足百字,短小精悍。
句式多变,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意境高远,格调非凡。
将陋室主人的高洁品格、闲适生活、以及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写完之后,陈平安自己反复诵读几遍,也觉得颇为满意。
这篇文章,比起之前的诗作,更能体现“水平”,也更能展现“心志”。
第二天,将这篇《陋室铭》呈给方敬儒先生。
只说是自己近日读书偶有所感,仿照古人小品文体,随意写就,请老师斧正。
方先生接过文章,起初并未在意。
但只读了开头两句,眼神便猛地一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好工整的对仗,好开阔的意境。
再往下读。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方先生的呼吸渐渐变得急促起来,拿着纸的手也开始微微颤抖。
等到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读完。
老先生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整个人都如同被雷击中一般,呆立当场。
这…这是何等文辞。
这…这是何等胸襟。
这…这哪里是一个八岁孩童能写出来的文章。
这分明是…分明是饱读诗书、看透世情、心怀丘壑的鸿儒大家,才能写出的传世之作啊。
比起这篇《陋室铭》,之前那几首诗,简直如同稚童涂鸦。
方先生激动得嘴唇哆嗦,半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