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有其弊端,束缚思想。但它能成为国朝取士之标准,历经百年而不废,也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其格律之严谨,其逻辑之缜密,其对仗之工整,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文字训练。能在如此苛刻的限制下,将一个道理阐发得淋漓尽致,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本事。”
“真正的高手,并非完全被格式所束缚。他们懂得如何在格律之内,辗转腾挪,展现出精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见解。”
“关键在于什么?”方先生自问自答,“关键在于,对经典的‘真懂’,和对题旨的‘妙悟’。”
“所谓‘真懂’,就是要吃透经典原文,理解圣贤的微言大义,把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章句训诂的表面。”
“所谓‘妙悟’,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的核心,找到一个精妙的切入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层层深入,旁征博引,将道理说透,说亮,说得滴水不漏,又余味悠长。”
“做到了这两点,格式便不再是枷锁,反而成了你展现才华的舞台。”
老先生的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让陈平安心中豁然开朗。
是啊,自己之前一直将八股文视为敌人,总想着如何对抗它,战胜它。
却从未想过,或许可以…理解它,利用它?
将它视为一种工具,一种载体。
一种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经过包装和改造的)的工具。
一种用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目标的载体。
心态若是转变了,或许…笔下的文字也会不同?
“先生…”陈平安若有所思。
“老夫这里,还有一篇当年乡试时所作的文章。”方先生从书箱里又翻出一份更旧的卷子,递给陈平安,“这篇文章,虽然最终也未能中式高第,但老夫自觉在‘破题’和‘起讲’上,还是有几分心得的。你拿回去,仔细看看,或许…能有所启发。”
陈平安郑重接过,再次深鞠一躬:“多谢先生点拨。”
这一次,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老师不仅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路。
八股文,或许并非全然是束缚。
关键在于,如何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