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棂,懒洋洋地洒在蒙学馆的地板上。
临近年关,方敬儒先生决定进行一次学期小考,检验一下学童们这一年来的学习成果。
这也是蒙学馆的惯例。
考试的消息一宣布,原本有些松散的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
孩子们一个个正襟危坐,拿出书本开始临时抱佛脚。
只有陈平安,依旧神色平静,按部就班地温习着功课。
考试的内容并不复杂,主要还是围绕着蒙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项是经文背诵。
方先生随意抽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论语》中讲解过的篇章,让学童们轮流背诵。
轮到陈平安时,无论抽到哪一段,只见他不假思索,张口便来,声音清朗,语速平稳,一字不差,甚至连语气顿挫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与其他孩子或磕磕绊绊、或错漏百出的表现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方先生频频点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满意笑容。
第二项是字义解释。
方先生从课本中挑出一些常用字或略有难度的字,让学童们解释其含义,并简单组词。
这对陈平安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凭借图书馆的强大支持,他不仅能准确说出字的基本含义,还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引申出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偶尔还能说出一两个相关的典故(当然是经过包装的)。
比如解释“信”字,他会说:“人言为信。意指说话要算数,要诚实不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寥寥数语,便将“信”的内涵和外延都解释得清清楚楚。
再次引来方先生的赞许和其他学童惊叹的目光。
第三项是句子仿写。
方先生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句,如“春风吹绿了柳梢”,让学童们模仿其句式和意境,写出类似的句子。
这项考察的是最基础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一点点想象力。
其他孩子大多写出“夏雨打湿了衣裳”、“秋风吹黄了稻田”之类平铺直叙的句子。
轮到陈平安,沉吟片刻,提笔写下:“夜墨染黑了山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