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股”、“束股”等各个部分的格式要求、写作要点、以及常见的忌讳。
比如,起讲要宏大,入手要细微。
中间四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必须两两对仗,字数、句式、平仄都要力求工整。
行文需围绕题旨,不可旁生枝节。
语言要典雅精炼,多用经史典故,避免俚俗之语。
等等等等。
一套套的规矩,一条条的限制,听得陈平安心里直皱眉头。
这哪里是在写文章,分明是在戴着重重镣铐跳舞,而且还得跳得合乎节拍,姿态优美。
难怪后世对此文体深恶痛绝,斥其为思想的牢笼。
不过,吐槽归吐槽,学习还是得认真学。
凭借着图书馆里海量的理论储备和范文积累,陈平安对于方先生讲解的这些格式、技巧,理解起来毫无困难。
甚至在某些细节上,他的理论认知比方先生还要更系统、更全面。
然而,理解是一回事,真正动笔实践,又是另一回事了。
当天晚上,方先生便布置了第一篇八股文的习作题目:“民为贵”。
要求陈平安按照今天所讲的格式,写一篇完整的八股文出来。
陈平安回到家中,坐在灯下,铺开纸张,提起毛笔,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别扭和困难。
脑子里有无数的想法在翻腾。
关于“民本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关于历代王朝兴衰与民心向背的关系,关于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些来自现代思维和图书馆知识的见解,宏大而深刻。
可一旦要将它们塞进那死板的八股框架里,就变得寸步难行。
破题,要两句点明题旨。
“民为邦本,社稷之基”?太平淡。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太直白,不像破题。
承题,要承接破题,稍加申发。
起讲,要宏大开阔…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还要两两对仗…
每一个环节,都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的思维,限制着他的表达。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