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萎靡…
相关的古代医案、病症分析、治疗方略如同潮水般涌现。
风寒感冒的辨证施治,不同体质的用药禁忌,食疗调理的各种方法,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
虽然许多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方剂他目前还无法理解,更不敢贸然使用。
但通过仔细比对母亲的具体症状——咳嗽剧烈但似乎痰不多,畏寒明显,舌苔发白,脉象(他偷偷学着郎中样子摸过,感觉跳动无力)虚弱…
结合图书馆中关于“风寒夹虚”证型的描述。
一个推测渐渐在他心中成型:
母亲这次生病,恐怕不仅仅是单纯的外感风寒,很可能还夹杂着本身“体虚”的底子。
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一味发汗解表的药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因为耗伤正气而导致病情反复。
不能再单纯驱邪了,必须兼顾扶正。
可是…如何扶正?
开药方?他不敢。人命关天,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那…从更安全的方面入手?
食疗。
护理。
图书馆里关于风寒夹虚的食疗方子倒是不少。
他仔细筛选着,寻找那些药性平和、材料易得、不容易出错的方子。
生姜红糖水?可以驱寒暖身。
葱白豆豉汤?可以发散风寒。
似乎都对症,但好像还不够…
目光落在一条关于“紫苏叶”的记载上。
“紫苏叶,性温,味辛。能发散风寒,行气和胃…”
药性相对平和,不像麻黄桂枝那么峻烈。
而且…陈平安心中一动,他记得屋后山坡上就长着不少野生的紫苏,叶子边缘带点紫色,气味很特殊,村民们有时也会采来当调料或泡水喝,只是不知道它真正的药用价值。
用这个,应该不会引人怀疑。
再配合生姜、葱白、红糖,熬成一碗驱寒暖身、又能稍稍理气的“食疗汤”,或许可行?
除了食疗,护理也很重要。
母亲现在体虚畏寒,保暖是第一位的。
但也不能完全捂着,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反而有助于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