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一诗带来的震撼,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久久未能平息。
方敬儒先生看着眼前这个才华几乎要溢出来的弟子,心中那点最后的疑虑也彻底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激动和…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如此良才美玉,绝不能埋没于乡野。
必须让他走出去,去参加科举,去夺取功名,去实现那“学而优则仕”的终极理想。
而且,以平安这般惊人的天赋,仅仅是考个童生、秀才,都显得有些…屈才了。
或许…他可以冲击一下那县试的案首(第一名)?
虽然以他八九岁的年纪去考县试已是罕见,更遑论夺魁。
但这孩子屡屡创造奇迹,谁又能说一定不可能呢?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再也无法遏制。
方先生看向陈平安的目光,变得更加热切,也更加严肃。
他决定,将陈平安视为冲击县试案首的苗子,进行最高规格的培养。
这天课后,方先生再次将陈平安留下。
这一次,没有考较,没有试探,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平安。”老先生的语气异常郑重。
“先生。”陈平安躬身应道。
“以你如今的学识和才华,蒙学的这些基础,已然不足。是时候,该将目光投向真正的科举战场了。”
“老夫思量再三,决定从今日起,正式为你讲解县试应考之法,并以…夺取案首为目标,全力助你。”
冲击案首。
这四个字,让陈平安心头也是微微一震。
他知道县试是科举第一关,也知道自己天赋异禀,但从未想过,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竟然如此之高。
“先生…学生年幼学浅,恐难当此重任。”连忙谦逊道。
“不必过谦。”方先生摆摆手,眼神锐利,“你的才华,老夫看在眼里。只要肯下苦功,未必没有机会。但,县试也绝非你想象的那般简单。”
老先生开始详细地为陈平安剖析县试的 tricacies(错综复杂之处)。
“县试,名为童子试,看似只是选拔童生,实则乃是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