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方面,比自己看得更远,更透彻。
从那以后,方先生与陈平安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单纯的师生问答,更像是同道之间的切磋论道。
方先生会将自己多年治学的疑难困惑提出来,与陈平安共同探讨。
陈平安也会在合适的时机,将自己的一些“新颖”见解(经过包装的),以请教或讨论的方式提出来,听取老师的意见。
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对师生二人都有极大的裨益。
方先生感觉自己的学问似乎也焕发了新的生机。
而陈平安,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筛选、验证、整合着图书馆里的庞大信息。
他发现,图书馆里的知识虽然浩瀚,但也并非全然准确可靠。
尤其是关于大夏本朝的一些细节记载,有时会与现实观察或其他书籍相互矛盾。
他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
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经过验证的、真正适应这个时代的知识体系。
于是,他开始养成一个新的习惯。
每天晚上,在结束学习之后,都会拿出一本特制的、用密码(一种简单的移位替换法,结合了前世的经验)书写的小册子。
将当天学习的心得、重要的信息、验证过的知识点、以及一些对未来的规划和需要警惕的事情,都一一记录下来。
比如:
“今日与先生论井田,察其弊端有四:人口、地力、灾害、人心。均平之念虽美,然脱离现实,难以为继。治国之道,或在于因势利导,而非强求复古。”
“墨韵斋刘掌柜,其人贪婪,账目多有不实。下次分成结算,需提前准备,或可引入竞争,以为制衡。”
“后山所见野猪,力大无穷。自身武备仍需加强。鬼谷先生线索,目前仅得《水利图考》残卷,需从长计议,不可冒进。”
“柳氏柔柔,情意真挚,然未来门第差距乃隐忧。唯有自身不断强大,方能护其周全。”
…
这本密码笔记,成为了他思考的沉淀,行动的指南,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秘密。
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他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