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招风,人红遭妒。
随着《悯农》一诗的流传,陈平安在青溪县的名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神童”、“诗才”、“未来贤才”…各种赞誉纷至沓来。
然而,阳光之下,总有阴影滋生。
伴随着巨大的声望而来的,还有挥之不去的质疑和…恶意的揣测。
不知从何时起,镇上开始悄悄流传起一些不同的声音。
“那陈平安才多大?七八岁的娃娃,真能作出《悯农》那样的诗?”
“我看悬。八成是他那个老先生方敬儒代笔的吧?想借着神童的名头抬高自己。”
“要么就是不知道从哪本旧书里抄来的。一个小孩子家家,哪懂什么稼穑艰难。”
“就是就是,小小年纪就工于心计,沽名钓誉,将来还不知是什么货色。”
这些流言蜚语,如同阴沟里的污水,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其核心思想很明确:
否定陈平安的才华,质疑其作品的真实性,甚至攻击其人品。
其用心,不可谓不险恶。
这些流言的源头,虽然难以追查,但稍加分析,便不难猜到其背后可能的推手。
除了那些心怀嫉妒、见不得人好的酸腐文人。
最大的嫌疑,自然是…地主陈老爷家,以及那个被陈平安当众羞辱过的孙童生。
他们或许不敢再明着与陈平安作对,但躲在暗处放冷箭,散布谣言,却是他们最擅长也最乐于使用的伎俩。
这些污蔑之词,自然也传到了方敬儒先生的耳中。
老先生听闻之后,气得浑身发抖,胡子都快翘起来了。
“岂有此理。简直是岂有此理。”
方先生在书房里来回踱步,脸色铁青。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平安的才华,乃是天授,岂容尔等宵小如此污蔑。”
“不行。老夫必须亲自去镇上,找那些散布谣言的人理论理论,还平安一个清白。”
老先生脾气虽然古板,却是个极其爱护弟子的。
眼看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遭受这等无端诽谤,如何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