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是一个心怀百姓、体恤民情的“未来贤才”。
这份声望,比之前的“诗才”更加稳固,也更能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
《悯农》的广泛流传,固然为陈平安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但其过于直白地揭示了农人艰辛和粮食来之不易,是否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比如,那些依靠收取高额地租的地主?
比如,那些在征收赋税时层层加码的胥吏?
他们看到这首诗,会作何感想?
是会因此而有所收敛,还是会恼羞成怒,将这个“多管闲事”的“神童”视为眼中钉?
更进一步,这首诗会不会引起更高层面的关注?
比如县学里的学官?
甚至…县令大人?
他们又会如何看待这首诗,以及作出这首诗的陈平安?
是赞赏其体恤民情,还是忌惮其可能引发的“民怨”?
陈平安对此并非没有考量。
但他还是选择将这首诗“创作”出来。
一方面,是情感所至,不吐不快。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试探,试探这个时代的底线,试探自己未来可能要走的道路。
读书人,不能只埋首故纸堆。
总得…为这世间的疾苦,发一点声音。
哪怕,这声音很微弱,甚至可能带来危险。
风,似乎更紧了。
远方的县城,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开始隐隐将这个小小的村庄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