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55章 悯农之思,再赋新篇(3/4)
滴禾下土…”

    老先生反复吟诵着,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他自己也是农家出身,深知稼穑之艰难。

    这首诗,简直是把农人的血泪,掰开了揉碎了,摆在了你的面前。

    质朴,却深刻。

    简单,却沉重。

    比起《咏鹅》的灵动机巧,这首《悯农》所展现出的,是一种更深沉、更博大的人文情怀。

    一种对底层疾苦的深切同情。

    一种对劳动价值的由衷尊重。

    这…这真的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来的诗?

    方先生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着陈平安。

    如果说《咏鹅》让他惊叹于这孩子的天赋。

    那么这首《悯农》,则让他感受到了这孩子内心深处那份与年龄不符的…悲悯之心。

    “好…好一个‘粒粒皆辛苦’。”方先生长叹一声,眼中竟隐隐泛起了泪光,“平安,你能有此心,体恤民情,不忘稼穑之本,老夫…老夫甚慰。”

    这一次,他没有再追问诗的出处。

    因为他愿意相信,这样的诗句,是发自一个真正经历过、感受过底层疾苦的灵魂。

    哪怕这个灵魂,寄居在一个稚嫩的躯壳里。

    方先生再次郑重地将这首《悯农》誊抄下来。

    这一次,他没有藏私,而是将其传阅给了自己认识的几位镇上的老友(大多是些不得志的老秀才或童生)。

    这首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另一颗石子,再次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那些同样出身农家、或对民间疾苦有所体会的读书人,读到这首诗,无不为之动容,甚至潸然泪下。

    “字字泣血,感人肺腑。”

    “此子虽幼,其心可悯。真乃我辈读书人之楷模。”

    “有此体恤民情之心,将来必非池中之物。”

    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悯农》很快就超越了《咏鹅》的传播范围,不仅在乡间流传,更是在青溪县的读书人圈子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陈平安的形象,也因此变得更加丰满和…高大起来。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会作诗、会写话本的“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