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文笔却略显稚嫩。
看来传言多有夸大之处。
这孩子或许确实聪明,记性也好,但要说独立创作出那等作品,还是不太可能的。
想到这里,两位先生心里那点因为“神童”之名而产生的压力和审视感,顿时减轻了不少。
看向陈平安的目光,也变得更加温和,如同看待一个聪明伶俐的晚辈。
“原来是这样。”张先生笑道,“那小友也是了不起了。能将听来的故事记得如此清楚,还能记录下来,已非寻常孩童可比。”
“是啊是啊。”李先生也附和道,“看来方先生当真是教导有方,将小友这块璞玉打磨得如此出色。”
巧妙地将功劳分了一部分给方敬儒,不得罪人。
陈平安立刻接口道:“是啊。都是先生教得好。学生愚钝,若非先生悉心指点,恐怕连字都认不全呢。”
顺水推舟,将“聪明”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这番应对,既谦逊得体,又不卑不亢。
既满足了对方的好奇心(解释了传闻),又没有过分暴露自己的“异常”。
还顺带捧了老师一把。
简直是滴水不漏。
两位书院先生对陈平安的好感度再次提升,觉得这孩子不仅聪明,还很懂事,知进退,将来必成大器。
又随意问了几个关于蒙学课业的问题。
陈平安都按照方先生之前的叮嘱,回答得中规中矩,只在一些细节上略显早慧,并未再展现出之前那种令人震惊的“妖孽”水平。
两位先生对此也很满意,觉得这才是符合“神童”身份的正常表现(过于妖孽反而不真实)。
一番交谈下来,宾主尽欢。
两位先生满足了好奇心,还“发掘”了一个好苗子。
陈平安则成功地应付了这次探问,没有暴露底牌,还赢得了“谦逊懂事”的好评。
方先生也松了口气,觉得弟子总算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知道“藏拙”了。
送走了两位先生。
陈平安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眼神恢复了平静。
刚才的应对,看似轻松自然,实则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