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对弟子未来的规划之中。
而陈平安,并不知道老师心中这番天人交战。
看到老师久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哪里说得不对,心里正有些忐忑。
“先生?可是学生哪里说错了?”小心翼翼地问道。
方敬儒回过神来,脸上露出一个发自内心的、欣慰的笑容。
“没有。你说得很好。非常好。”老先生站起身,走到陈平安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平安,你记住。学问之道,不仅在于记诵经典,更在于明辨是非,体悟人心。你能有此见解,老夫…甚慰。”
这是方先生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表达对他的肯定和欣赏。
陈平安心里也是一松,知道自己这次的“考试”,算是过关了。
“往后,除了经史,老夫也会多与你讲些历代治乱兴衰之得失,以及为官处世之道理。你要用心听,用心记,用心悟。”方先生的语气充满了期盼。
“是,先生。学生谨遵教诲。”陈平安再次躬身行礼。
师生二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次深入的交流和试探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增添了几分心心相印、寄予厚望的传承意味。
陈平安的学问根基,也因此变得更加扎实,视野更加开阔。
为日后踏上那漫长而艰险的科举之路,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只是,方老师这态度的彻底转变,以及可能产生的“推荐”之念,又会给陈平安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而陈平安那份融合了现代思维的、“超前”的学识,在未来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科举考试中,又是否真的能一路坦途,不引来其他学者的注意和…更深层次的探究呢?
一切,都还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