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历史军事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53章 良师深意,再试璞玉(3/4)
生以为,圣人之意,或在于强调,法理之外,尚有人情。处理此类事情,需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亦兼顾人伦根本,不可一概而论。”

    “譬如,子虽不应主动告发,但若官府查问,亦不可作伪证包庇。至于父亲所犯之过,子当劝其自首,代其受过,或尽力弥补,方为两全之道。”

    这个回答,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任何一方。

    而是试图在“法理”与“人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既维护了基本的社会公义(不可作伪证),又保全了人伦亲情(不主动告发,劝善弥补)。

    体现出一种更成熟、更复杂、也更符合儒家“经权”思想的智慧。

    方先生听完,久久没有说话。

    只是看着陈平安,眼神复杂。

    震惊,欣赏,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欣慰。

    这孩子的见识和思维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甚至可以说,超出了自己所认识的大多数成年读书人。

    他不仅记性好,悟性高,更难得的是,拥有一种独立思考、辨析义理的能力。

    而且,其价值取向,虽不失灵活,却始终没有偏离儒家“仁”、“孝”、“中庸”的核心。

    根子,是正的。

    心性,是稳的。

    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之前对其“心性浮躁”、“沉迷杂学”的担忧,此刻烟消云散。

    疑虑尽消。

    方敬儒在心里,彻底认可了这位弟子。

    他确信,陈平安就是一块百年难遇的良材美玉,是真正为读书、为科举而生的天才。

    自己这点浅薄的学问,怕是真的快要教不了他了。

    不能耽误了他。

    必须为他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一个念头,在方先生心中悄然升起。

    或许…是时候,将他推荐给县学里的那位老友了?

    虽然只是个普通的教习,但总归比自己这小小的蒙学馆强些。

    或者…再等一等?等他考过县试,有了童生身份,直接去拜访县里那位德高望重、据说与府学甚至省城都有联系的致仕老翰林?

    方先生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