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敬儒彻底放弃了用学问“压服”陈平安的念头。
也基本默认了这孩子偶尔“不务正业”的事实。
或许,天才的道路,本就与常人不同吧。
自己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至于他将来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于是,方先生不再刻意用难题去“刁难”陈平安。
而是真正将他视为一个可以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对象。
讲解经义时,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鼓励他提出自己的看法。
遇到疑难之处,也会坦诚地与他讨论,听取他的意见。
甚至,在批改陈平安的八股文习作时,方先生有时会觉得,自己不是在指导学生,反倒像是在品读一篇虽然稚嫩、却已初具大家风范的佳作。
师生二人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融洽和谐的阶段。
亦师,亦友。
在这种独特的学习氛围下,陈平安的学问根基愈发扎实。
不仅仅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在古代的语境下,运用图书馆的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表达。
学会了如何在遵循规则(如八股格式)的同时,又能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见解和风格。
这种能力,对他未来参加科举考试,乃至踏入仕途,都将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他也更加注意在老师面前“藏拙”。
不再轻易抛出那些过于“惊世骇俗”的观点。
回答问题时,也更加注重引经据典,将自己的想法包装得更符合“圣贤之道”。
方先生态度的转变,对他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这意味着他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内容,不必再过多担心老师的质疑和干涉。
也意味着,他与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老师之间,建立起了更深厚、更稳固的情感连接。
这在这个人情社会里,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只是,陈平安那远超年龄的学识和“超前”的见解,真的能一直隐藏下去吗?
随着他未来接触到更高层次的学者和官员,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