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通读这些范文,就能对科举文章的风格、要求、乃至评判标准,有一个极其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接着是关于八股文的专门论着。
从其起源、发展,到具体的格律要求(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再到各种写作技巧、常见弊病、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
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甚至还有一些后世学者对八股文的批判性研究,指出了其束缚思想、僵化格式的弊端。
这些不同角度的资料,让陈平安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客观、更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这种被后世深恶痛绝的文体。
他明白,在鄙视其僵化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其作为“游戏规则”的存在,熟练掌握其技巧,才能在科举场上脱颖而出。
最后,是关于策论的部分。
这部分内容最为庞杂。
不仅有历代经典的策论文章,更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水利、律法等各个领域的典籍和案例分析。
甚至…还有一些他前世所学的、关于社会管理、经济运行、逻辑思辨的基础理论,虽然与古代背景不完全兼容,但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这些知识,如果能巧妙地融入到符合时代语境的策论中,必将成为他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图书馆里的这些“应试宝典”,简直就是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超级外挂。
陈平安心潮澎湃,如同一个饥饿已久的人扑向了满汉全席。
开始系统地梳理、吸收这些知识。
白天在蒙学馆听方先生讲解基础经义,晚上则在图书馆里印证、深化、拓展。
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想要验证自己的理解,他便会以请教的方式,去问方先生。
“先生,学生昨日读《孟子》,见有‘制民之产’一说。若要使百姓‘有恒产者有恒心’,除了教其耕种,是否还应考虑…嗯…货物之流通,商贾之有无?”
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却将话题引向了经济和商业。
方先生可能会皱着眉头,先是训诫他“士农工商,农为本”,然后才引经据典地解释孟子原意,但也可能会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