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一点点地蚕食你,刁难你,让你有苦说不出。
这种手段,比直接的暴力威胁更难对付。
因为它们往往披着一层“合规”、“合理”的外衣。
怎么办?
直接去找陈老爷?他肯定不会承认。
闹到官府?为这点灌溉用水和摊派不公的小事,官府未必会管,而且没有确凿证据。
硬抗?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被扣上“不敬宗族”、“不服村规”的帽子。
看来,还得用点巧劲。
解铃还须系铃人。
既然对方是利用“规矩”来刁难自己,那自己就得从“规矩”上找到突破口。
脑海中的图书馆再次启动。
搜索关键词:“大夏律例·农田水利篇”、“宗族乡约”、“村规民约”。
相关的法律条文和各地乡约范本迅速呈现。
仔细研读对比。
很快,陈平安就找到了对方做法中的程序瑕疵和不合情理之处。
比如,关于灌溉用水的分配,虽然乡约里规定要“兼顾各家”,但也明确了要“按照田亩顺序,保证时效”,绝不能随意克扣或拖延。
再比如,关于祠堂修缮的摊派,虽然强调要“量力而行,富者多助”,但也规定了基本的摊派标准和上限,不能因为某家“日子好过”就随意加码。
而且,所有村务摊派,都应该由村中耆老共同商议决定,并进行公示,而非村正一人说了算。
找到了法理依据,接下来就是如何运用了。
直接拿着律例去找管闸口的人或村正理论?
效果未必好。
人家可以说自己不识字,不懂法,或者干脆耍无赖。
必须找到一个既能主持公道,又让对方无法辩驳的人。
这个人选,陈平安心中很快就有了答案——村里的族老,陈氏宗族的大家长,那位平日里还算公正、也受过陈家小恩惠(比如陈平安送过他两本话本解闷)的老爷子。
第二天,陈平安没有让父母出面,而是自己一个人,捧着一本(图书馆里找出来的、符合时代背景的)关于乡约的旧书,恭恭敬敬地来到了族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