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转过身,目光带着忧虑看着陈平安:“那孙童生固然浅薄,可人心难测。今日受此羞辱,焉知他日后不会心生怨恨,暗中报复?你逞一时口舌之快,却可能为自己平添一个不必要的敌人。值得吗?”
“科举之路,漫长而艰险。场内考的是学问,场外考的却是人心。多少才华横溢之辈,最终都因为性子太直、锋芒太露,而得罪了人,断送了前程。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啊。”
方先生的话语重心长,充满了对弟子的关爱和担忧。
陈平安静静地听着,心中明白老师的苦心。
确实,自己当时只想着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麻烦,言语间少了些转圜的余地,多了些属于现代灵魂的“直接”和“锐利”,在这个讲究“中庸”、“含蓄”的时代,或许真的有些“过”了。
“先生教诲的是,学生知错了。”再次躬身,态度诚恳,“学生日后定当谨言慎行,注意藏拙,不负先生教诲。”
“你能明白就好。”方敬儒的脸色稍缓,“并非让你一味退让忍耐,而是要懂得刚柔并济,审时度势。锋芒,需用在当用之处。寻常时候,还是应当谦逊内敛,戒骄戒躁,方为长久之道。”
“是,学生谨记。”
看到弟子虚心受教,方敬儒也放下了心。
但陈平安心里,却又冒出了另一个困惑。
老师总是强调科举正途,强调修身养性。
可…这个世界,真的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吗?
仅仅依靠读书和科举带来的身份地位,真的能在所有危险面前都安然无恙吗?
万一…科举失利呢?
万一…遇到不讲道理、只认拳头的恶人呢?
除了圣贤书里的智慧,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更能带来安全感的“力量”?
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开口试探一下。
“先生,”脸上露出符合年龄的好奇和一丝迷茫,“学生听您讲圣贤道理,心中十分敬佩。只是…学生有时也会想,这世上除了读书考功名之外,可还有其他…能让人安身立命,或者…获得真正大智慧、大本事的途径吗?”
措辞很小心,将对“力量”的渴望,包装成了对“智慧”和“安身立命途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