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能作诗,意味着拥有了踏入文人圈子的敲门砖,前途不可限量。
陈平安的名字,开始真正意义上地“惊动四邻”。
方敬儒先生这几日也是心情大好,走路都带着风。
逢人便忍不住要夸赞几句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
“非也非也,此乃平安天纵奇才,老夫不过是略尽引导之责罢了。”
嘴上谦虚,脸上的得意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当然,内心深处,他对这首诗的来历,依旧存有一丝疑虑。
这真是六岁孩童观物有感,随口吟出?
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
这天课后,方先生再次将陈平安留下。
“平安。”老先生看着眼前的弟子,目光温和了许多。
“先生。”陈平安躬身应道。
“那首《咏鹅》,你再…仔细与老夫说说,当时是何情境,如何…就想到了那几句诗?”方先生看似随意地问道,实则是在再次试探。
陈平安知道先生心中所疑,但他早有准备。
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回忆神色,语气带着几分孩童的兴奋和不确定:“回先生,学生当时…就是看着那些大白鹅在水里游水,脖子伸得长长的,叫声也好听。就觉得…它们好像很高兴,在唱歌一样。”
一边说,一边还伸长脖子,模仿了一下鹅叫,显得憨态可掬。
“然后,看到它们白白的毛飘在绿绿的水上,红红的脚掌划开水波,觉得…觉得挺好看的。心里想着想着,那几句话…就自己冒出来了。学生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将一切归功于“直观感受”和“灵光一闪”,并适度表现出孩童的“不自知”。
这番说辞,天衣无缝。
方敬儒仔细观察着他的表情,看不出丝毫破绽。
或许…真是天授其才?
自古以来,神童早慧之事,史书上也不乏记载。
骆宾王七岁咏鹅,曹植七步成诗…
难道自己有生之年,竟真的遇到了这等不世出的奇才?
想到这里,方敬儒心中再无怀疑,只剩下激动和期盼。
“好,好啊。”老先生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