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与方敬儒先生的约定,陈平安起了个大早。
穿上那双柳柔柔送的新布鞋,背上母亲连夜缝制的小书包(里面装着笔墨纸砚和一本崭新的《三字经》),精神抖擞地走向村西头的蒙学馆。
方先生的蒙学馆其实就是他家堂屋旁边隔出来的一间小屋,空间不大,摆放着几张长条旧木桌和长凳。
此刻,屋里已经坐了十来个半大孩子,年龄从六七岁到十来岁不等,大多是附近村子的农家子弟,穿着朴素,脸上带着对读书既好奇又有些畏惧的神情。
陈平安的到来,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毕竟,“小河村神童”的名头,在这群孩子中间也早有流传。
各种目光投射过来,有好奇,有羡慕,也有不以为然。
找了个靠后的空位坐下,陈平安安静地拿出自己的文具,等待先生到来。
很快,方敬儒先生拿着一本泛黄的书卷,踱着方步走了进来。
屋子里立刻安静下来,所有孩子都坐直了身体。
“今日,我们蒙学馆来了位新同窗,陈平安。”方敬儒走到书桌后站定,目光扫过堂下,最后落在陈平安身上,“陈平安,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依言站起身,陈平安朝着先生和同窗们微微躬身:“学生陈平安,见过先生,见过各位同窗。”
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方敬儒点了点头,示意他坐下,然后便开始了今天的课程。
蒙学教学,在这个时代大多枯燥乏味。
方先生的教学方式也颇为刻板,主要就是领读、背诵、讲解字义。
先生领读一句,学童们便扯着嗓子跟着喊一句,声音参差不齐,如同和尚念经。
“人之初…性本善…”
稚嫩的声音在小屋里回荡。
对这些基础的蒙学经典,陈平安早已烂熟于心,甚至能理解得更深。
表面上,只能跟着大家一起摇头晃脑地诵读,做出认真学习的样子。
实则,心思早已沉入脑海中的图书馆,开始系统地梳理更深层次的儒家经典知识。
一心二用,对他来说并非难事。
方敬儒一边领读,一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