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白蛇传》的故事如同长了翅膀,飞出了小河村。
起初只是在邻近的村落流传,后来连镇上的茶馆酒肆里,也有人绘声绘色地复述着白娘子和许仙的传奇。
墨韵斋印制的那批粗糙话本,竟然真的卖得极好,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小河村神童陈平安”的各种议论和猜测。
有人说这孩子是文曲星下凡,生而知之。
有人说他得了异人传授,才能编出这等奇妙故事。
也有人半信半疑,觉得不过是大人捉刀代笔,借着孩童之名炒作罢了。
偶尔有好奇的外村人或镇上居民,借着各种由头跑到小河村,想亲眼看看这个传说中的“神童”到底是何模样。
陈平安对此一概低调处理。
再三嘱咐父母和相熟的乡邻,莫要对外人过多谈论自己,尤其不要提那些“山神爷爷”、“福兔”之类的话,只说是孩子大病一场后,记性好了些,碰巧听过些故事罢了。
这种谨慎,源于他对自身秘密的保护,也源于对这个时代人言可畏的清醒认识。
名声是把双刃剑,能带来好处,也能招致祸端。
在根基未稳之前,藏拙比显露更重要。
然而,仅仅依靠写话本带来的这点收入,虽然暂时缓解了债务压力,却远远不够。
陈屠户的五天之期早已过去,靠着“福兔”的威慑和话本带来的零星收入,勉强拖延了几次,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更重要的是,陈平安深知,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世界,想要真正改变命运,获得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力量,只有一条路可走——科举。
蒙学,是踏上这条路的。
这天晚饭后,陈平安再次郑重地向父母提出了想要去蒙学读书的想法。
“爹,娘,我想去读书。”
这一次,陈山和李秀没有像上次那样震惊和直接反对。
他们看着儿子比同龄人显得瘦弱、却异常坚定的脸庞,心里五味杂陈。
这段时间,儿子展现出的聪慧、沉稳,以及那本带来实实在在收益的话本,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