馈信、快递单、媒体报道剪贴。
最角落还放了一张桌子,上面立着两个小牌子:“质量意见箱”和“投诉建议簿”。
芳兰说:“咱得让客户知道,我们不是怕问题,而是欢迎批评。”
这一改,村里人也跟着变了。
女工们在罐头组贴标时,会主动比对标签角度;蜂农在交蜜时开始标注采蜜日期和蜂箱位置;连村东头那个从前偷懒的李老二,也破天荒地要求自己的果子“分开称、单独封”。
“我也想贴个‘李家果’小标签,嘿,挂在罐头上多好看。”他说。
“可以啊。”芳兰笑着答,“只要你敢保证质量。”
……
四月中旬,市里组织了“农村产业品牌创意大赛”,陈家村第一次派人参赛。
林璐璐带着三张设计图、一段短片、一组产品实样上台汇报。
短片中,是陈鹏飞带着村民翻地的镜头,是芳兰在罐头组指导女工贴标的身影,是陈支书在会议室用老花镜一笔一笔签署入社协议的画面。
她的解说词不复杂:
“我们来自秦岭边上的陈家村,‘蜜果牌’不是一家公司的产品,而是一群村民合伙干出来的结果。”
“我们没有广告团队,没有城市包装,有的只是每一滴真蜂蜜、每一片亲手削的果肉、每一笔明明白白写下来的工分。”
“但我们想试试,能不能用这些东西,换来一个属于乡村的品牌地位。”
那一天,全场静默,最后掌声雷动。
评委评价说:“这是乡村品牌从‘样板展示’到‘市场价值’的一次真正转身。”
最终,“蜜果牌”获得“最具潜力品牌奖”,并被推荐入驻市优品馆的重点推介区。
……
奖杯拿回村的那天,陈鹏飞没有立刻庆祝。
他在厂区开了个小会,只讲了一句话:
“这只是块牌子,能不能立得住,还得看我们下半年是不是真能靠品牌卖货,而不是靠故事拿奖。”
众人点头。
“咱下一步准备怎么走?”陈支书问。
“搞内部评级系统。”陈鹏飞答,“以后每一批产品,都要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