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天气渐暖,市里组织的“春季农副产品交流大会”即将在展览中心举行。
这一次,陈家村不是被邀请去展示,不是被采访做样板,而是——以“蜜果牌”的品牌身份,正式租展位、列入销售单位参展。
这意味着,从这一天起,陈家村要真正走出村子、走进市场、接受陌生人的检验。
也是第一次,站在等价竞争的位置上,不靠宣传、不靠关系,就靠产品本身。
……
“这一次,你们是产品方。”镇供销社主任亲自来开动员会,“不是来讲故事的,是来卖货的。展会三天,你们的罐头、蜂蜜,是拿来上架标价的,谁买谁吃,立刻就见真章。”
“价格不低、包装不漂亮、品质不稳定,就卖不出去。”
这话不客气,但陈鹏飞听得认真。
“我们准备好了。”他说。
他是真的准备好了。
这一回,他带着六人销售小队:芳兰负责总协调,王小芳带着两个女工负责摊位布置和接待,陈东和村里的两个小伙子专门搬运和上货。
他们整整准备了一个多月:设计春季特别款包装,统一产品说明文字,制作展板,打印品牌故事介绍卡片;甚至还做了一期“蜜果牌”的宣传折页,用手绘方式标明产地、工艺流程和村庄地图。
芳兰提议:“要让人知道我们是村子,不是作坊。乡土味要有,但要有规范、有标准、有文化。”
展会那天,清晨六点,陈家村代表团出发,车上满满一车罐头、蜂蜜和展架。
天气微凉,陈鹏飞坐在副驾,看着晨光洒在前方公路上,心里既踏实又紧张。
他知道,今天不是省里点名表扬的“表演场”,也不是村里鼓掌热闹的庆功会,而是千千万万个顾客,用钱投票的市场。
这一次,买不买,就看货是不是“真”。
……
展位搭建完成后,是陈家村展台最亮眼的时候。
“蜜果牌”三个红字立在展位顶端,下方是三排整齐陈列的水果罐头和蜂蜜瓶,每瓶都贴着带二维码的标签;展位左侧是蜂蜜筛选小样展示,右侧是“女工技术班”的工作剪影照片墙,中间是一张铺着布纹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