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芙蓉镇坐马车到扬州城,一般也就两天不到的路程。不过张黄他们并不赶时间,而且他也舍不得这雇马车的钱。
秉承着钱要花在刀刃上的原则,张黄决定一路步行去扬州城,反正看看这几个人,两个筑基,一个炼气七重,一个实力相当于炼气七八重的样子,就这样的组合多走点路怎么了?
俗话不是说了嘛,生命在于运动!
一路上其实很轻松,大夏一统多年,早已没有什么流寇土匪肆虐的事情发生。再加上江南地区一直是大夏境内最富足的几个地区之一,如果走官道的话,可以说几乎没有被劫道的风险。
官道的路面都是由由青石或碎石铺就,经过无数车马碾压,显得坚实而平整,两旁则是被行人脚步和车轮辗出深深痕迹的土路,向远方蜿蜒伸展。道路中央,一条由青石铺成的中线清晰可见,那是古代交通规则的一种体现,示意来往车辆靠右行驶,以免冲撞。
路旁,每隔几里便设有一座凉亭或驿站,供过往行人歇脚饮水、更换马匹或投宿。
张黄一行人此时正在驿站里吃着中饭,驿站的吃食都很朴素,选择也不多。四人一人一碗阳春面,加个荷包蛋便解决了一顿早饭。
此时,官道上人影攒动。有身着官服的朝廷命官,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几名随从,手持旌旗、文书,神色庄重;有肩扛手挑的商贩,或推着装满货物的独轮车,步履匆匆,脸上洋溢着对交易的期待;也有衣衫褴褛的旅人,背着简陋的行囊,步履蹒跚,眼神中透露出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还有背着箱笼,手持书本一边赶路一边苦读的书生。背着偶尔,还能见到一队队押送粮草或传递军情的士兵,他们步伐整齐,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为这条的官道增添了几分威严与肃穆。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官道上的行人越来越多,马蹄声、车轮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繁忙的古代交通画卷。
突然从远方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听动静应该是好几匹马奔腾而来,远远就已经能看到大片扬尘。这场面照道理在官道上不太常见,一般只有传令兵才会在官道上策马急驰。
待马匹靠近才发现原来是几个身着黑色劲装,身披厚披风,腰间配着铁剑,一副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