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根本无法拒绝看到结局,大到现场几位读者脑子里转了好几转才对这个数字有些概念。
一开始几人想的是,许盛放应该不会拒绝吧,毕竟谁不知道外国的生活条件好,现在多少人打破脑袋想钻出去,尤其是许盛放还是个老右。
然而随着许盛放关于牧场生活,关于妻子的回忆穿插其中,几位读者的想法一点点产生了动摇。
但直到许盛放真正拒绝父亲前一段,在他们心里,答应的概率依然占主导,毕竟父亲说了,可以带老婆孩子一起走,没让他抛弃妻女做陈世美。
可他竟然还是拒绝了,几位读者第一反应竟是遗憾,接着有些惭愧。
然后他们开始回想许盛放的一言一行,以及他和父亲那些对话交锋,并开始慢慢理解他的选择,敬佩他的操守。
白舒荣第一个看完,看到最后,魏明有一个附言:本篇小说由作者父母以及宁夏严纪彤王柏玲夫妇的故事改编加工而成。
她放下稿子,把魏明拉到一旁聊了起来。
“现在反思文学当道,大家都在批判,而你这篇小说似乎有点反传统了,你的态度更温和,似乎不太符合当下主流语境。”
魏明:“是的,我又写了一个不太典型的故事。”
“又?”
魏明解释道:“《双驴记》,哦,就是给《收获》的那篇,也是一篇有些不太一样的知青文。”
“你说是根据你父母和这对夫妇的事迹改编的,这对夫妇有什么故事吗?”白舒荣问。
不怪她不了解,严纪彤和王柏玲在国庆前夕才刚刚从巴西回国,关于他们的报道还不算多。
等年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业巨头都会相继报道他们的事迹,然后才有张贤亮的那篇《灵与肉》。
“这对夫妻是在西北搞优良猪种研究的,我最早听到王柏玲的名字是去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同时她还有一层华侨的身份……”
“其实去年他们就收到了巴西的签证信函,全家五口人都被批准移居巴西。
“因为和父母分开了三十年,他们决定全家去探亲
“到了那边,父母家大业大,帮他们安排了好了一切,工作,教育,房子,全都不需要他们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