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尧舜禹时代的一万四千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便已经开始驯化水稻,直到公元前5000年时代的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已经趋于成熟。
河姆渡人利用筛选选穗法和水浮法,并建立不同的种子田来进行水稻育种。
而在炎黄时期的黄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南美洲,萨赫勒,欧洲地区,人们分别完成了粟、小麦、土豆、高粱、黑麦的驯化和育种。
竖亥来到有夏氏的一开始,也曾考虑过将农作物育种的事情提上日程。
一来这件事已经有人在做,并且初见成效,那便是尧。
二来农作物的育种,时间跨度动辄十数年,要推广铺开,因地制宜还得再花费十数年,过于漫长的周期令竖亥不得不将其暂时搁置。
毕竟在拥有完善现代科学思想体系的二十世纪中叶,拥有各类现代工具和专业团队的农业专家,也足足花费十一年才获得一定的成果。
来自两河流域新月沃土的小麦,通过此时的贸易路线进入黄河流域,如今也开始小规模种植,只是对于小麦的育种,先民们并不上心。
因为已经拥有了更成熟的作物粟和黍,小麦这种产量不稳定,相较于粟黍不耐于储存,需要良好水利工程,精心呵护的作物并不受先民们的青睐。
同时小麦还需要精加工,直接蒸熟味道还不如黍。
粟,对土壤要求低,耐旱,春种秋收,可长期保存。
黍,虽然难吃,产量也低,但对土壤适应性强,可以作为粟的补充。
尽管以上两种作物的优点很明显,但是竖亥明白,未来小麦的产量优势和高热量可以直接弥补上述所有缺点。
“引入更多样的小麦,为未来做一点准备。”
竖亥明白自己不能一直全情投入在大洪水上。
不管洪水如何肆虐,日子还是要过的。
西王母选夫的盛典如期召开。
两千多壮年男子齐聚西王母国的祭坛之下,他们中大部分是西王母国及其附庸部落的男子。
其中三四百人来自各地的贸易队伍。
“这老头,牙齿都掉光了,他也要去?”
“他会不会死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