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么正规大学里,无论你多么不愿意学习,老师都不会像高中那样强制给你灌输知识。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个老师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那么她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自己的呢?这个时候把赵达叫起来解答这个问题到底是为什么呢?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她对电音知识也没有充分了解,因为了解太少所以无法通过正常教学来传授知识,那么这个时候她就需要拖堂,到下一堂课再深入讲解?可是作为音乐系的老师又怎么能用同样的方法糊弄其他班的学生呢?尤其还是音乐系的学生?万一有这么一个特别了解电音知识的同学,那么她的处境就会陷入尴尬的时候。赵达脑子里这样想着,但没有马上站起来,因为很多人都不认识赵达,张老师认识自己也是因为自己经常去找刘主任的原因。漂亮的校花也用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对着赵达笑。等大家的目光都看向赵达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这样应该足以引起那位校花的注意了。这时同桌也小声对赵达说:“张老师正在叫你呢,你这下可惨了。”
赵达站起来说:张老师,我觉得这问题忒简单了,为了让大家更明白电音音乐的与众不同,不如今天我们就从更远点的电音音乐风格的发展史说起吧?
张思涵老师笑着说:行啊,那我们就欢迎赵达同学从电音发展史开讲。
赵达淡淡一笑,张老师是年轻的一代音乐人,没有那么多的思想包袱,对于现代音乐一直有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于是就从容地说:电子音乐的起源能追溯到世纪初的实技音乐。我这里说的世纪初是指公历,也就是以公元为标准的年历,一百年为一个世纪,而咱们现在用的更多的还是农历,所以准确的说世纪初就是咱们国家清朝末期的时候,实技音乐大家都懂得,就是最初吹拉弹唱所需的笛子、二胡、筝、琵琶这类乐器演奏的音乐。但到了世纪中期的时候,国外的音乐家开始用磁带录音机这种设备录制音乐,这些设备还能控制音量的放大、减小,而且通过特殊的音响设备能添加回音或者混入其他音效,把这些音效录下来就可以无限次使用,这就好比给音乐学习开了个“作弊小窗”,意味着学习音乐不再需要精通乐理知识了。到了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子音乐开始进入合成阶段,发明了可编程合成乐器音响设备的程序,这些程序能可以模拟各类乐器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