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正好说到了众人的心坎上。
感同身受的,又何止他一人?
更夸张地说,随着这首《临江仙》的传播愈发广泛,为之拍案叫绝或自叹不如的,又岂止应天府的这些学子?
“落榜老学子陈近南”的名号,也随着这段传奇故事和这首传世佳作,迅速传遍四方。
就连远在深宫的朱元璋,也读到了这首词。
老朱出身农家,早年是个文盲,识字也是后来才学会的。
但他对那些真正有学识、有才能的人,向来心怀敬意。
尤其是眼前这首《临江仙》,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若是专门为咱朱重八所作,那该多好。
看来本届科举,确实有不少才俊涌入大明朝堂。
这个叫陈近南的,倒是个不错的苗子!
想到又有一批才子将为大明江山效力,老朱心中倍感欣慰。
(本章完)
------------
休沐结束后,胡惟庸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节奏:上衙时摸鱼打卡,下衙后则倚红偎翠,偶尔教训一下逆子。
不过,由于每日需到礼部报道,他清楚地感受到“文艺界”对自己马甲及那首唯一作品的追捧。
对此,胡惟庸嘴角含笑,眉目间满是得意,走起路来也精神抖擞,就差没叉着腰炫耀身份了。
这种披着马甲出去装腔作势,再换个身份回来他人吹捧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娘的,难怪那些穿越到古代的同行们都少不了这种抄诗装逼的桥段,当初觉得尴尬,如今回味起来却格外痛快。
尤其是礼部官员的评价,与普通学子的视角截然不同,听起来简直让人上瘾!
“张主事,真没想到平日里稳重如山的你,居然还能写出一手好飞白!”
被调侃的,是礼部某司的一位主事。
别看官职不高,但毕竟是礼部这等“清贵”衙门出身。
在外人眼中,那可是无数人争相巴结的对象。
可在礼部内部,他不过是个小字辈罢了。
这不,被老前辈一膀赞了一句,张主事立马就谦虚了起来,赶紧回应:
“是张某冒失了,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