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把太子请来,速至!”
“是,皇爷!”
朱元璋吩咐完宋利以后,扭头便立马换上了一副笑容,心情大好,对着笑道:
“惟庸啊,再给咱讲讲,这仙粮的事儿!”
朱元璋心里都清楚,土豆的出现,摆明了就是要留名青史的大好事。
真要是把这“仙粮”给普及开来了,那绝对是活命无数的。
一心想着栽培自家儿子的老朱,怎么可能把小朱给忘记?
不过,仙粮是胡惟庸发现、种植并且献上的。
而且对方不仅主动献宝了,还是自家老兄弟,那当然要给个面子,象征性地说一下。
好在胡惟庸也没含糊,那叫一个当机立断。
其实对于胡惟庸来说,他巴不得小朱赶紧参与进来。
开玩笑,但凡对明初历史稍稍有些了解的,谁能不知道小朱的地位?
对于胡惟庸来说,只要能够应付朱元璋和朱标,他的安逸生活便再无后顾之忧。
至于名声和利益?只要最终结果令人满意,过程如何并不重要。
胡惟庸微笑着向朱元璋详细讲解了土豆的种植特性。
不过,他悄悄将最初种植的种子数量夸大了一倍多。
毕竟,他拥有一个可以显著提升产量的系统奖励。
若不加以掩饰,万一朱元璋的期望过高,导致种植效果不如预期,自己的功劳岂不是大打折扣?与其如此,不如从一开始就降低对方的预期。
即便产量减半,以这个时代的标准,土豆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仙粮”。
“陛下,臣有个建议,此物最好由陛下或太子殿下安排可靠的人手,分批、分地进行种植。
这样既能验证产量,也能观察这‘仙粮’在不同田地中的长势。
等一两年后,产量稳定了,再逐步推广。
陛下觉得如何?”
这番话不再是之前的玩笑或闲聊,而是关系到大明民生的重大事务,自然要以君臣奏对的方式郑重提出。
尽管此时两人坐在台阶上,挨在一起交谈,但胡惟庸的建议无疑十分妥当。
杨宪心中很想大喊一声“不妥”,但看到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