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自己可不就是参加了嘛,你们这帮小子考的题还是我出的呢。
见胡惟庸承认,另一位站得稍近的二十来岁的学子转过头看了他一眼,一本正经地赞道:“兄台虽年纪远超我等,又一直未曾登科,却能始终咬牙坚持。
单是这份坚持,便难能可贵,实乃我等楷模!”
胡惟庸扭头看了他一眼,脸色有些难看。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呢?
你说他是在奚落自己吧,可对方那一本正经的模样又实在不像。
可若说是在夸自己吧,这话又实在不好听。
再一琢磨,胡惟庸明白了。
这就是个情商为零且嘴欠的小子。
算了,老爷我不跟这种人计较。
于是,胡惟庸索性将这话当作耳旁风,毫不理会地走到众人内围,想看看他们究竟在闹什么动静。
有一说一,胡惟庸此时也不过五十出头。
放在后世,既可以算是中年大叔,也能算是小老头,全看他在哪个圈子以及形象如何。
胡惟庸虽然一向家底丰厚,生活舒适,但也不曾荒废锻炼,再加上背后还隐藏着系统的神秘力量,因此他的样貌看起来不过四十岁上下,正值精力充沛的年龄。
与众学子相比,他的气度、举止以及衣着都显示出他不凡的出身。
因此,胡惟庸一出现,便迅速赢得了学子们的接纳。
毕竟,像之前那位口无遮拦、情商低下的学子毕竟是少数。
但凡有志于科举、希望在官场有所作为的人,都明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道理。
不过,在场的学子们虽然对胡惟庸点头微笑,但也仅此而已。
若要他们主动报上姓名,还得等胡惟庸展现出自己的真本事才行。
此时,诗会正进行到作诗环节,胡惟庸来得正是时候。
在场的学子们毫不客气,纷纷提笔挥毫,写下自己的得意之作。
作为后来者和外来者,胡惟庸并没有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毕竟,如今已是明朝,能抄的诗作,尤其是质量上乘的,已经所剩无几,不能轻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