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了朱标在大明的地位,那真不是一般的稳固。
想想朱标拥有的待遇吧!
朱元璋亲自为朱标搭建文武班底,甚至亲自挑选人才,毫不避讳太子与朝臣的交往。
仅此一点,便胜过无数战战兢兢的太子。
更何况,朱标多次监国,真正掌握着天下生杀大权,直接行使皇帝之权。
无论是朝臣还是兄弟,无不被朱元璋全力支持的朱标治理得服服帖帖。
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倾尽全力培养的。
后世有句戏言,胡惟庸深以为然:朱元璋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朱标,一个叫其他。
这话原本只是玩笑,但对来到大明、从前身记忆中翻出许多回忆的胡惟庸来说,这确实是真的。
以上种种待遇,随便一条都足以让历史上的太子们羡慕不已,更不用说叠加在一起了。
整个大明,从未有人怀疑过朱标的太子之位会被动摇。
这太子之位稳如泰山,将来继承大统的,只能是这位太子爷。
这不仅是朱元璋的期望,也是所有朝臣的期望。
毕竟,朱标的性格比朱元璋柔和太多,是众望所归的储君。
然而,意外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朱标英年早逝,导致朱元璋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后续在的培养上出了大问题,最终培养出了朱允炆这个蠢货。
当然,眼下这些事只有胡惟庸一人知晓,他也不会说出去。
随后,胡惟庸规规矩矩地与其他礼部官员一起参与迎接。
他第一次亲眼见到朱标,发现史书确实没错,朱标确实是个胖子,白白胖胖的,脸上总带着笑容。
这形象比朱元璋那总是凶光毕露的三角眼强了不知多少。
更何况,自幼熟读礼乐诗书的朱标,无论是谈吐还是风度,都远非朱元璋这泥腿子出身的皇帝可比。
朱标对六部官员了如指掌,每每见到一人,只需提及对方的官职和姓名,便能立刻道出其履历乃至家乡等细节。
这番表现,即便胡惟明知对方是在作秀,也不得不在心中暗暗为这位太子竖起大拇指。
能将作秀做到如此地步,确实是一种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