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全国各地满是勤奋读书的身影。
各地学政见状,不管懂不懂,都排队上奏皇帝,声称此地学风浓郁。
(本章完)
------------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切恢复平静。
再多的抱怨也无法改变结果,再多的不满也不能帮助未来的府试。
虽然有一群落榜的考生还在唉声叹气,但实际上他们的悲鸣毫无作用。
不论胡惟庸搞出来的这场“怪题”让多少考生咬牙切齿、捶胸顿足,只要朝廷并未宣布试题无效,依然认可了此次考试的结果并予以张榜公告,那么一切便不可更改。
朝廷的尊严远胜于这些学子的前途。
于是,无论是侥幸登榜还是遗憾落榜的学生,在县试成绩公布后,又都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之中。
那些未能上榜的学子虽满腹怨言,认为自己运气不佳,遇到了胡惟庸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但也隐隐明白自己的实力不足。
或许下一届没了胡惟庸这个变数,情况会好些,但如果自身没有进步,即使再参加一次,恐怕还是会失败。
而那些上榜的学子同样感到压力山大,毕竟这只是科举的第一步,往年的成功往往只是家里的小事,无需大肆庆祝。
今年若非胡惟庸的折腾,怕也不会引起太多关注。
如今虽然暂时上榜,但接下来的府试和院试中,谁知道还会遇到什么麻烦。
正是这种心态一致却理由各异的情况,使得大明的读书人群体近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刻苦精神。
每个人都仿佛置身于学海之中,以苦读为舟。
不仅学生们忙碌,负责组织此次考试的礼部官员们此刻也在擦干额头的冷汗,迅速投入府试的筹备工作。
回想之前学生们的声浪,谁能不心惊胆战?要知道,空印案还在眼前,如果这件事闹大惊动了朱元璋,那他们这群人很可能因牵连而性命堪忧。
幸运的是,胡惟庸去了一趟宫里,回来时带着几份赏赐,不仅平安无事,据说这些赏赐还是他主动要求的。
看到这样的结果,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更有不少人开始盘算起来:胡大人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