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继而陷入沉思,表情僵硬如便秘。
不仅仅众多考官在绞尽脑汁,此刻真正感到头疼的,反而是那些参加考试的人。
有不少考生速度很快,已经完成了前面的试题,只是还没有抄录到正式的答卷上。
然而这群顶尖的学子,在面对最后一题时,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毫无头绪。
“唉呀妈呀,这圈圈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我漏读了哪本书?”
“或者说是主考官故意留给我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到底该怎么解答才算是正解啊?”
不只是家境优渥的考生快急疯了,那些衣衫褴褛的学子对这次科举机会更加珍惜。
要知道,一个一心只求科举成功的读书人,根本没有时间去务农,还得依赖家庭供养,甚至连笔墨纸砚这样的东西都要花钱购买。
所有的负担都压在一个家庭身上。
因此,当看到这道根本想不出解法的古怪试题时,几位出身贫困的考生几乎要怒目圆睁。
这到底是谁出的题?
这也太缺德了吧!
这就是科举的第一道门槛?
如果科举都这么难,那那些前辈又是怎么通过的?
这么多年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怎么连题目都看不懂了?
考生们的崩溃完全可以理解。
在他们眼中,只要出现在考卷上的问题,就代表着权威!
你可以抱怨题目太难,但绝对不能交白卷!
甚至很多人认为其中一定暗藏玄机,一边抓耳挠腮一边努力思考该如何落笔。
最让人无奈的是,这道题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答。
因为这是策论。
必须结合朝政和国策来写,一旦不小心写出不当的内容,不仅可能名落孙山,还可能牵连整个家族。
一时间,整个考场内怨声载道,大批考生愁眉苦脸地看着考卷,对出题者大发牢。
而这时的胡惟庸,如果有情绪波动的功能,恐怕早就笑开了花。
可惜他没有,他就像一条咸鱼精,只知道躺着吃喝玩乐。
至于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