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一旦通过殿试成为进士,立刻就要面对行政事务,而大明并无专门的官员培训机制,所以科举必须迫使考生提前掌握这些必备技能。
学不会?那就别妄想入仕!
审视眼前试卷,对照以往科举试题,胡惟庸觉得总体还算中规中矩,符合他的预期。
然而还不够完美。
尽管这些题目已初具明代晚期八股雏形,但整体难度偏低。
这绝对不行!
虽然胡惟庸定制的完整试卷仅适用于会试阶段,但眼下童生试之际,也得让士子们提前体验一番高难度内容,让他们感受下真正考验的分量。
不然岂不是辜负了自己曾经寒窗苦读的意义?
想到这里,胡惟庸放下试卷说道:
“此题稳妥周正,并无明显瑕疵,诸位皆是经验丰富的长者,胡某并无异议!”
这句话刚出口,那些副考官们的嘴角几乎都要咧到耳朵边去了。
看似评价不高,可偏偏这种评价才最为真实。
毕竟这不是撰写华丽文章,非要追求卓越非凡、立意深远、吸引眼球才行。
若能得到“稳妥周正”“无明显瑕疵”的评价,他们已经心满意足。
未来某一天升官时,这评价或许就能派上用场。
然而,众人道谢之后,胡惟庸又补了一句:
“如此,胡某再添一道题,置于末尾!”
“若有人能答出此题,评阅时可提升一等;若未能答出,亦无需降低等级!”
话音未落,他便提笔疾书,在试卷后的空白处迅速完成。
此刻,因试题保密规定,留在职房中的全都是此次科考的相关人员。
他们对科考流程再熟悉不过,然而,当他们目睹胡惟庸所写的题目时,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盯着他。
看着自己写出的题目,胡惟庸满意地放下毛笔。
他抬头看着众人惊愕的表情,假装不知情地问:
“诸位似乎对本官此题有所不满?”
“无妨,胡某并非固执之人,虽承蒙圣上信任担任此次恩科主考,但这差事非我一人所能独揽。”
“诸位皆是此次恩科的一员,有任何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