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妻子同样如此。
他体会到了生在农家,对于上学堂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当他们姐弟俩有了读书的机会,他们是何等的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冯铭轩在心底叹了一口气,多少农家子弟没有进学堂的机会,一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而县学里多少富家子弟对于进学堂,完全当成了吃苦受罪!
唉,时也,命也!
三郎的《三字经》已经倒背如流,而且能完整的书写规范了。
任夫子现在教三郎《百家姓》和《九章算术》。
三郎的算盘打得很流畅了。每次阿姐回家,姐弟俩还能切磋一番,当然胜出的是三郎。
姐夫安慰阿姐说:“三郎还小,你是姐姐应当让让他!”
三郎抿着嘴笑,阿姐已经很厉害了!放眼兔儿岭镇,哪家的姑娘会认字会打算盘?
三郎现在知晓了一千个铜板是一两银子,十两银子相当于一两金子。
家里地下埋的元宝,他也知晓是多少银子了。那是他和阿爹生活在胡家村,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银子。
三郎是聪慧的,虽然不是过目不忘,一篇文章,诵读三四遍后就能流利的背诵下来。
其他六个堂兄弟,也都进步很快,笔墨纸砚都是姐夫买给他们的,他们都懂得珍惜,每天放学后,在沙地上用竹棍练习写字,顺便也教一教家中的幼弟幼妹。
到了农忙的日子里,任夫子也给学生放假,让他们回家帮爹娘的忙,读书人同样要会耕种,会进膳房生火。
小镇上如胶似漆的夫妻俩,每隔几天就回一次胡家村。胡老二现在不去镇上卖柴火了,他听了女儿的话,柴火够自己家里用就行了。
胡老二种的小麦,一亩旱地第一年就收获了一百多斤小麦。
看着两个大半麻袋小麦,胡家村的人开荒的劲头更加高涨了。
开垦出来一亩地,种一季红薯,一季小麦,怎么也有几百斤粮食了。
旱地用农家肥养几年,收成才会越来越好。
侄女婿提出的种植生姜,可惜的是今年并不能大量种植,因为镇上没有生姜种子卖。家家都是十来棵,今年种下后留作种子,明年才会加大力度种植,后年才会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