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表\"。
这个私人研究项目已经持续了两年三个月零十四天。原本只是出于好奇:一个摸底考年级排名第87的学生,如何在半年内挤进物理竞赛班?薛珅打算用数据解构这个现象,就像他分析任何异常实验数据一样。
但曲线图在六个月前开始完全偏离预期。
薛珅调出最新的对比图。当张涛的排名上升到第35名时,班级平均成绩提升了67分;当张涛开始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时,同学间知识交流频率增加了23倍;最令人费解的是,当张涛坐在姜凡旁边时,那位向来冷若冰霜的年级第一解题速度提升了189。
\"这不科学。\"薛珅对着屏幕说。数据应该导向明确结论,而不是更多谜团。
他打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存着所有关于\"该变量\"的记录:张涛在运动会上摔倒又爬起的连拍,张涛借阅过的每一本课外书的清单,张涛在各种小测中使用的独特解题思路的扫描件
以及一段2分47秒的录音。那是上学期末,张涛在空教室自言自语解一道力学题的过程。录音里除了铅笔的沙沙声,还有薛珅自己轻微的呼吸声——节奏异常规律,像是刻意控制。
\"非理性。\"薛珅轻声评价,却把这段音频标记为\"重要样本\"。
书桌上的《高等量子力学》突然变得索然无味。薛珅起身来到窗前,六月的夜风带着温热的花香。对面楼的灯光大多已经熄灭,只有四楼中间那扇窗还亮着——不是张涛家,但他知道张涛住在再往右两扇窗户的位置。
这个距离约32米,以张涛的视力不可能看清这里。但薛珅还是条件反射地退后半步,让窗帘遮住自己。他想起上周的实验课,当张涛的操作导致气压计读数异常时,那双瞪圆的眼睛和脱口而出的\"怎么会这样\",像极了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
那一刻,薛珅的心率达到了静息状态的14倍——完全违背了生理学常识。
回到书桌前,薛珅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写下《关于张涛现象的综合分析》。钢笔在纸面上停留太久,又洇开一片墨迹,像他理不清的思绪。
【可能解释1:非常规学习方法具有潜在高效性
反驳:仅对特定个体(张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