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他的指尖轻轻抚过批注中的 “止杀” 二字,心中满是无奈与思索。就在这时,羊皮地图上代表飞骑营的红点,突然在他脑海中鲜活起来,他不禁暗自思忖,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鼓舞士气,又能避免这种血腥的内斗?
后半夜,寒风愈发凛冽,如同一头凶猛的恶兽,顺着帐角的缝隙疯狂灌进大帐。赵括下意识地裹紧身上的狐裘,狐裘的绒毛摩挲着脸颊,却难以驱散他心中的寒意。他翻开《壹刑》篇,“法治过刚易折” 六个大字在清冷的月光下泛着冷意,旁边密密麻麻的批注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商鞅的宿命:“孝公时,秦人畏法如虎;惠王继位,商鞅车裂于市。法非不善,时移世易耳。” 看着这些文字,赵括的思绪飘向校场。他想起校场演练时,胡人少年骑着骏马,手持胡弓仰身射箭的矫健身姿,他们采用的战术,打破了传统汉家军规的束缚,却在战场上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这不正与蔺相如的这批注暗暗契合?或许,在法治的道路上,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不可一味刚猛强硬。
天快破晓之时,晨曦的微光艰难地透过帐幔的缝隙挤了进来。赵括在《去强》篇中,发现夹着的半片丝绸。丝绸已然褪色,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可辨:“强国之道有三:以力服人,以术驭人,以德聚人。秦用法家之术强兵,然失民心。武安君当寻第三条路。” 赵括将这片丝绸贴在胸口,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初入马服邑时,百姓眼中流露出的敬畏,那是对他身份与权力的惧怕。而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与发展,飞骑营将士们训练时的目光中,他看到的是坚毅与忠诚,那是源自内心的认同。就在这时,案头的断云剑仿佛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突然发出一阵低沉的嗡鸣,剑身微微颤动,映出他鬓角新添的白发,那是岁月与责任留下的痕迹。
卯时三刻,天色渐亮,老仆端着陶碗匆匆走进大帐。陶碗中盛着掺了朱砂的醒神汤,热气腾腾,在这寒冷的冬日清晨,带来一丝暖意。赵括伸手接过陶碗,目光不经意间落在《说民》篇的批注上:“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此说大谬!民富则国强,民智则国兴。” 他端着碗,微微愣神,手中的汤勺轻轻撞在碗沿,发出清脆的声响。这声响如同一声警钟,瞬间唤醒他的回忆。他想起前日巡视工坊时的情景,铁匠们为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