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腰间悬着狼髀石,步伐沉稳地走过市桥。抬眼望去,往日冷冷清清的驿站,此刻却热闹得如同集市,一辆辆装饰得极为奢华的马车密密麻麻地停在那儿。车辕上雕刻的图腾各不相同,分别属于燕、魏、齐三国,在这黯淡的天色下,隐隐散发着一股神秘莫测的气息。更夫老周在晨巡时,神色慌张地凑到赵括身旁,压低声音,透着几分焦急说道:“大人,昨夜南城门查验出三车空酒坛,怪就怪在,那车辙印一路延伸,竟直直指向中山国方向。” 赵括听闻,眼神瞬间一凛,心中暗自思忖,这看似寻常的空酒坛,背后怕是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燕国使者率先登门。此人身着绣有玄鸟纹的锦袍,举手投足间尽显贵族气派,手中那玉笏板在日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恰似一把暗藏锋芒的利刃。“听闻马服邑推行‘胡汉双籍制’,我王愿以辽东盐池为筹码,换取通商之权。” 使者说话时,眼睛却如同被磁石牢牢吸引,死死盯着赵括身后墙上挂着的马服邑布防图,眼角余光更是像极了细密的蛛丝,时不时偷偷扫过案头的竹简。赵括神色平静,不慌不忙地拿起茶勺,轻轻搅动着碗中的茶汤,看着浮起的茶叶在漩涡中缓缓打着转,像是在沉思。片刻后,他不紧不慢地开口道:“燕国若真心想通商,不如先把易水渡口的铁链解开如何?” 此话一出,使者端茶的手猛地一颤,就像被闪电击中一般,茶汤在盏中荡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恰似他此刻慌乱不堪的内心。
魏国的试探则巧妙地隐藏在 “学术交流” 之中。五名身着儒服的文士,怀揣着《法经》抄本,依次走进营帐求见赵括。为首的老者面容清瘦,眼神深邃,透着一股洞悉世事的精明。他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竹简上的刻痕,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的意味:“赵地新律与李悝之法多有不同,不知将军更看重‘重刑’,还是‘利民’?” 说话间,随行的年轻书生佯装不经意地靠近赵括的案几,翻开兵书批注。当看到 “胡骑可用” 四字时,他像是见了鬼魅一般,手中的笔尖猛地一颤,在羊皮纸上洇出一大团墨渍。赵括见状,不动声色地将断云剑横放在案几上,剑身寒光闪烁,清晰地倒映出书生骤然变得苍白的脸。赵括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地说道:“魏国安邑的铁匠,是不是也在琢磨胡人的锻造术呢?”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