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你既懂炊卒之事,可知秦军粮草从咸阳运来,需经几处险关?” 未等李三回答,赵括已俯身抓起一把沙土,用力抛向空中,沙土在风中四散飘落,他接着说道:“三百里山路,崎岖难行,每逢暴雨,栈道必毁。诸位仔细想想,白起为何迟迟不攻?”
士卒们面面相觑,开始小声议论起来。赵括缓步走到校场边缘,弯腰捧起一捧泥土,仔细端详后,举起泥土,让所有人都能看清:“这丹水之畔的土,比邯郸的更黏,更适合制陶。” 他向士卒们解释道,“墨家工匠已改良陶窑,三日便可烧制出坚固的陶罐。明日起,全军屯田,凡开垦一亩荒地,赐粟米五斗!”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当下粮草可能短缺的问题,还让士卒们看到了长远坚守的希望。
台下再次响起一阵骚动,士卒们的窃窃私语声中,既有对新举措的惊讶,也有对未来的期待。赵括见状,再次提高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怒与决然:“有人说我怯战?” 他猛地抽出佩剑,寒光一闪,“咔嚓” 一声,将校场边的旗杆削断半截,“明日午时,本将亲率三千死士,突袭秦军西营!若有后退者,立斩不赦!” 这一番话,如同点燃了一把火,瞬间将士卒们的热血重新点燃,校场上响起阵阵激昂的呼喊声,士气大振。
当夜,赵括的营帐灯火通明。他铺开舆图,仔细研究战场形势,用朱砂在秦军粮道上画下重重标记,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这场战争的深思熟虑。忽然,他停下手中的笔,转头问身旁的苏三娘:“你说,谣言是从哪营最先传开的?” 苏三娘展开密报,烛火摇曳,映得她眉眼冷峻:“据细作回报,是左军第三屯,那里半数士卒来自平阳 —— 正是秦军细作活动最频繁的郡县。”
“把屯长叫来。” 赵括将竹简在烛火上缓缓烘烤,字迹逐渐显现。他一边看着竹简,一边对苏三娘说道:“还有,明日卯时,让伙夫在粥里多加一把盐。” 苏三娘露出疑惑的神色,不明白主将此举的意图。却见赵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解释道:“咸粥易渴,而秦军必然会在水源投毒。” 原来,赵括早已料到秦军的阴险手段,提前布局应对。
屯长被带到帐中时,双腿止不住地打颤,额头上满是豆大的汗珠。赵括盯着他发颤的喉结,眼神冰冷,突然将一碗冷粥推到他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