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不乏口语化表达的佳作。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着称,他的《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用简洁直白的口语,生动地描绘了卖炭翁的生活困境,让普通百姓也能理解诗歌的内涵。树科的《文明唔文明》同样如此,通过口语化的问答,将对文明的思考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例如 “点止咁简单,泼墨有空白……” 一句,用 “点止咁简单” 这种日常口语,引出后面富有诗意的比喻,使诗歌在保持口语化的同时,又不失诗意的表达。口语化的表达不仅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也让诗歌的主题更加贴近现实,引发读者对文明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哲学思辨视角下的文明探寻
(一)对文明本质的质疑与追问
诗歌开篇便以 “文明唔文明?文明系乜先?” 两个连续的问句,直截了当地抛出了对文明本质的质疑与追问。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如同一记重锤,敲击着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文明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在当今社会,文明常常被视为一种既定的、清晰的概念,人们往往对其有着固有的认知和理解。然而,树科的提问却打破了这种常规思维,促使读者去思考文明究竟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到底在哪里。
这种对文明本质的质疑与追问,在哲学史上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其 “产婆术” 式的提问方式,不断追问事物的本质,引发人们的思考。他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追问,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不断探索真理。树科在诗歌中对文明的追问,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文明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有的观念和定义。这种质疑与追问,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辨精神,也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文明认知的辩证思考
“文明唔文明,唔喺黑噈白?点止咁简单,泼墨有空白……” 这几句诗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明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文明认知的辩证思维。诗人指出,文明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不能用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就如同泼墨作画,画面中不仅有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