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语韵律中叩问文明的本质》
—— 论树科《文明唔文明》的诗学张力与哲学思辨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多元化的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文明唔文明》犹如一股清流,以独特的方言魅力与深邃的哲学思考,在诗歌的星河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这首创作于 2025 年 2 月 9 日粤北韶城沙湖畔的作品,虽篇幅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对文明这一宏大命题的深刻叩问与思索。其以粤语口语入诗的形式,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常规,为诗歌的表达注入了鲜活的地域文化气息;而在内容上,层层递进的设问与思索,则展现出诗人对文明本质的不懈探寻,极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
一、粤语方言的独特魅力与诗歌语言创新
(一)方言入诗的语言革新
粤语作为中国方言体系中极具特色的一支,拥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树科在《文明唔文明》中大胆运用粤语方言进行创作,“唔”“系乜先”“喺”“点止”“咁” 等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频繁出现,使得诗歌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这种方言入诗的创作方式,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普通话为主要创作语言的诗歌格局,为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
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方言入诗并非新鲜事物。在古代,《诗经》中就包含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域的民间歌谣,其语言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土人情。而在现代诗歌中,艾青的《大堰河 —— 我的保姆》运用了大量的浙江方言词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真实性。树科的粤语诗创作,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粤语的独特发音和词汇,使诗歌在诵读时具有一种别样的韵律感,与普通话诗歌的韵律形成鲜明对比。例如 “文明唔文明?文明系乜先?” 两句,以粤语诵读时,“明”“先” 的押韵方式,不同于普通话的押韵规则,却产生了独特的音乐美,仿佛在读者耳边奏响了一首别具一格的方言歌谣。
(二)口语化表达的诗意呈现
除了方言词汇的运用,诗歌还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整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就像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场亲切对话,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拉近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