嚓噗小说 > 都市言情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43章 《名讳的褶皱》(2/3)
、家庭内部玩笑或地域亚文化。诗人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变体,实际上是在展示语言如何在最亲密的语境中产生丰富的变异。与社区中统一的\"何嫂\"相比,家庭内部的称谓充满了流动性和个人色彩,构成了对公共命名的一种温柔抵抗。

    诗歌的结尾将这种命名政治推向高潮:\"寻日阿妈,耉寿牛一\/服务问佢,姓乜名乜?\/我话蛋糕,噈写:何莫氏……\"。母亲生日这一私人庆典遭遇了制度性命名的介入,而诗人的处理方式极具深意。\"何莫氏\"这个复合姓氏既承认了婚姻带来的姓氏变更(何),又坚持了母亲的本姓(莫),是公共规范与私人记忆协商后的产物。蛋糕上的这个姓名写法,成为诗歌中最动人的抵抗姿态——它既不彻底拒绝父权命名逻辑,又顽强地保留了母亲的原生身份印记。

    从诗学形式上看,《我妈叫何嫂》采用了粤语口语的自由韵律,没有刻意追求押韵或格律,却通过称谓词的重复与变奏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性。\"何嫂\"的三次重复,\"叫佢\"的连续使用,以及\"阿妈\"、\"妈打\"、\"妈子\"、\"妈咪\"的系列排列,形成了一种词语的复调效果。这种音乐性不是古典诗词的平仄对仗,而是扎根于粤语生活节奏的自然韵律,体现了方言诗歌特有的声腔美学。

    在文化抵抗的维度上,这首诗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妇女的命名史,展示了方言作为\"弱势语言\"的生存策略。粤语中的称谓系统保存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如\"噈\"、\"咁\"等虚词的使用),这些元素在标准汉语中已经消失或改变。诗人选择用粤语书写母亲的名字故事,本身就是对方言文化记忆的一种修复。当标准汉语试图统一所有命名方式时,粤语诗歌通过展示称谓的多样性和语境依赖性,维护了语言的地方性知识。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通过家庭称谓的微观政治,折射了香港乃至更广泛粤语区的文化身份焦虑。\"何莫氏\"这种双重姓氏结构,恰如香港在中西文化、殖民与后殖民语境中的复合身份。每个称谓都是一次文化定位,而称谓的多样性则暗示了身份认同的流动与协商。诗人没有直接处理宏大的身份政治议题,却通过对母亲名字的追索,触及了文化记忆与自我认知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