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讳的褶皱:论<我妈叫何嫂>中的称谓政治与方言诗学的抵抗性》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往往被视为一种边缘化的存在,而粤语诗歌更是这种边缘中的边缘。树科的《我妈叫何嫂》以其看似简单的家庭称谓罗列,实则构建了一个关于命名、身份与记忆的复杂诗学空间。这首诗通过粤语特有的语音肌理和称谓系统,不仅呈现了家庭内部的亲密政治,更折射出方言在标准语霸权下的生存状态。当我们反复吟诵\"何嫂,何嫂,何嫂\/邻居、街坊、大家咁叫\"时,一个女性在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被不同命名的生命图景便徐徐展开。
诗歌开篇即以三重呼告\"何嫂\"的重复强化了主人公在社区中的公共身份。\"何嫂\"这一称谓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学上的有趣构造——它由夫姓与泛化的尊称\"嫂\"组成,既标示了婚姻状态,又模糊了个体性。这种命名方式在传统粤语社区极为常见,却鲜少有人质疑其背后的性别政治。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日常称谓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在街坊的呼唤中,母亲的本姓\"莫\"被彻底遮蔽,她首先作为\"何\"家的附属物被认知。这种命名不是选择而是给定,不是个性而是归类。
然而诗歌第二节立即将我们引入家庭内部的称谓迷宫:\"老豆叫老妈,阿莫\/细阵唔知,做乜咁嘅?\/大啲知咗:佢噈姓莫\"。父亲对母亲的称呼\"阿莫\"成为全诗第一个揭示母亲本名的时刻,这个细节具有深刻的诗学意义。在私人空间中,丈夫使用的是妻子的本姓,这与社区中的\"何嫂\"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童年困惑到理解的叙事,暗示了称谓系统背后的文化规训过程——孩子需要\"长大\"才能理解为何同一个母亲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名字。这种理解本质上是对社会命名暴力的认知妥协。
诗歌第三节的展开堪称当代汉语诗歌中少有的称谓人类学标本:\"我哋屋企,个个唔同\/我叫老妈,噈叫阿妈\/大妹叫佢,叫佢妈打\/细妹叫佢,叫佢妈子\/细佬叫佢,叫佢妈咪\"。每个家庭成员对母亲的称呼都各不相同,这种差异绝非偶然。在粤语家庭中,不同排行、性别的子女对父母的称呼往往存在微妙差别,这些差别可能源于童年发音习惯